保健品“伪装”成药品,宣称有独特的保健功能等现象层出不穷,靠“忽悠”蒙骗消费者赚取暴利。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显的保健食品,实际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违禁成分。
重拳出击,“两非”立案15起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6月公布《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的总体满意度不高,认为保健食品市场存在虚假、夸大宣传,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总体部署,我市市场监管局开展保健食品等三类食品“非法添加、非法声称”问题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90余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586家次,“两非”立案15起,其中5家性保健品店因销售假药及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被移送公安部门追究刑事责任,造假窝点犯罪嫌疑人井某某被刑拘。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重拳打击保健食品生产经营非法声称、非法添加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身体健康。”市市场监管局保化处副处长赵洁说。
快速检测,立辨“两非”保健食品
最近,仙居县市场监管局对车站等重点区域的性保健品店进行突击检查,现场快检筛查97个批次可疑品种产品,对快检呈阳性的29批次产品进一步送市药检院检测,已检测出含西地那非等非法添加产品28批次,阳性率为96.5%。
现场快速筛查,归功于“三位一体”的保健食品快检体系的建立。截至6月底,随着107个所级快检台(快检箱)的投入使用,台州全面建成市级快检中心、县级快检室、所级快检平台(快检箱)“三位一体”的保健食品快检体系,可对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进行20余个项目的快速筛查。
“通过快检体系,建立保健食品快检‘三诊’工作法,即对上门要求鉴定的消费者进行免费检测(门诊),对监督检查发现的可疑产品进行快速检测(出诊),对阳性检品送法定检验机构进行定量检测(复诊)。”赵洁介绍,自三类食品打“两非”以来,全市通过快检初筛送市药检院检测的保健食品或非法声称的产品86批次,检测出非法添加63批次。
转自《中国台州网》
上一条: 【出路】药企如何快速进入保健食品行业?
下一条: 月饼新国标迎中秋首秀 月饼类保健食品属虚假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