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全市法院院长座谈会暨“队伍建设年”活动在永康举行,森宇集团董事局主席俞巧仙作为市人大代表受邀给金华全市70多位法院院长讲授“法官的修业之道”。金华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邵永龙主持会议。
图:森宇集团董事局主席俞巧仙,金华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邵永龙
说到修业,俞巧仙跟法官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森宇的发展历程以及森宇的未来蓝图。她说,作为一个企业家,需要具备科学家的精神、教育家的品德、政治家的觉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处在“吉”的状态,希望困难、坎坷来得越少越好。然而古语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一个人万事顺利的时候,伴之而来的就可能是“凶”了。修行不是为了一帆风顺,而是让自己能够在吉凶面前坦然应对。要接纳人生是苦的,多想想获得了什么,少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人生会快乐很多。对于工作,俞巧仙说最好的做法是“顶天立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最可怕的状态就是满足现状。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是安于现状,人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我们需要时刻鞭策自己不断向上、向前发展。觉得当前的岗位做得辛苦,就努力在这个岗位上做下去,争取每天都有所学,有所进步;如果觉得已经在当前岗位做得很顺利了,那么就要挑战更高级的工作岗位,往上走。这也是《易经》中“上止正”中“上”的含义。“上”字经常要加一竖,叫做“止”,适可而止。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每个人各有所职,各有所止,各守其分,这才是合理的。凡事都要管的人,任何事都管不好。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正就是走正道,工作中我们也可能会行差踏错,因而要不断调整,及时回正道。“上止正”这三字,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多一笔,也表示着人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最后,俞巧仙讲述了一个《三季人》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 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子的学生!” 客人就说:“那太好,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呀?”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就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晕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讲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不争就是慈悲,不辨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为何会有“贤人争罪,愚人争理”。“夏虫不可语以冰”。你跟夏天的虫子讲什么是冰?那就是你糊涂了。
在座的各位法官院长们听后热烈鼓掌,都表示非常赞同这个故事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于职业生涯中的修业之道又有了另一番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