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据《武汉晚报》报道,武汉市工商局对9家保健品销售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其中6家公司存在问题,2家公司被现场查封。据知情人士说,保健品公司的话术培训中,就要求销售员,只要吃不死人,就把保健品尽量往夸张的地方去吹(7月24日《武汉晚报》)
市场上保健食品随处可见,它们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年人,而老年人也正是保健食品行业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这是因为,老年人对于社会上各种保健食品骗销手法识别力弱,容易相信推销员对保健品的夸大、虚假宣传。同时,保健食品经销商以及推销员为了实现拉老年人“下水”的目的,也是做足了功课。经销商召集老人免费听健康讲座、免费参加体验活动,最后还向老人发放小礼品,这是利用“贪小便宜吃大亏”心理;推销员见到老人(或在和老人通电话时)张口就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热情地拉家常,“推心置腹”地聊未来生活风险,这是情感投资。经销商、推销员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诱使老人掏钱购买产品。
这些本来没有治疗功能更不能替代药物的保健食品,在经销商和推销员口中简直是能治百病家庭必备“利器”——不论老人患有什么病,身体状况多么差,吃了这些保健食品都管用,而且效果特别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样的口号,对百病缠身、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来说,杀伤力非常大。客观而言,消费者选择适合的、正规的保健食品,并根据说明书适量服用,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确实有效。需要强调的是,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基本上没有治病的功效,乱服用保健品,或者服用了质量有问题的保健品,不但对身体健康无益,还可能给身体带来损害。
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不仅让热衷购买保健食品的老年人浪费大量钱财,还会对身心健康不利,降低老年生活幸福指数,同时也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造成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源还在于监管薄弱——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而且违法违规生产、销售保健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往往能够逃脱查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绝对化,明示或暗示预防、治疗功能等词语,对保健功能实行目录管理,并将保健食品产品上市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注册制调整为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保健食品由“注册审批制度”向简化“备案制度”转变,虽然不再重审批了,但是监管力度加强了。
不过,加强监管力度不能仅仅体现在纸面上,还要化为切实的行动。只有下猛药,才能治好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这个沉疴痼疾。正本清源的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只有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让保健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民众身心健康加油助力。当然,除了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公众尤其是老年人也要加强学习保健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并正确食用,才能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此外,公众还要提高警惕,防止掉入健康陷阱,避免最后失财伤身。
转自《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