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医改专家刘国恩
「本期导读」
2015是落实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迈入“新常态”运筹改革新政的关键之年。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医疗健康相关内容都占重要篇幅,今年也不例外。打造健康中国、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保、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等都是重要的关键词。推进健康、养老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更是被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寄予厚望。而纵观投资领域近年来,医疗健康养老相关产业的投资热潮、股市对相关概念板块的热度一直未减,升温加速。十三五大幕即将拉开,医改的未来在哪里?政策的方向指向何处?还有哪些投资机会可以挖掘?本期《金融街(行情000402,咨询)会客厅》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医改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刘国恩教授解读医改政策方向、分析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期嘉宾」
刘国恩,著名医改专家、经济学家、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卡大学医药政策及评估科学系博士生导师;美国全美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家;,中国药科大学兼职导师,四川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片花」
无论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还是个人全能发展的视角,经济繁荣与国民健康的机制关系都是理解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核心。大健康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近些年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产值达3000亿元年,年递增达到15%以上。但与美国、日本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尚存在很大差距。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包括保健、医药及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
金融界:
听了您刚才的介绍,了解到医疗医药是能带动这个领域的上下游很多产业的一个引擎,我又想起了您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卫生领域对于这个国家经济包括对gdp的一个贡献。
刘国恩:
2014年中国主办了apec会议,我们受到有关方面的委托,开展了一个关于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和国家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在国际上的相关领域里开展的还是相当多的。比如说世界银行在1993年年度报告的大标题是《投资健康》“investing health”,报告内容是以投资健康作为主题来展开的。之后几年,报告的作者又在93年报告的基础上继续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后续的研究,来推进我们人类对于健康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但是对中国或者说apec成员国相关的研究是缺乏的。所以去年借助apec到中国来开会,我们就承担了这个研究课题,基于apec内21个经济体,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发展中形成的一批大数据,里面包括人口健康指标,像婴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医疗服务或者产业的指标,包括人均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一个国家向医疗服务领域投资的比例,包括公共投资,包括私人投资,社会投资,然后还有相关的宏观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等等,做了一个相当系统的,相当全面的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最后我们确实发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早期投资人口健康更多的那些国家,医疗服务产业在宏观经济里比重相对高的那些国家,在后面的三、四十年发展当中,都经历了更高速的经济增长,当然这只是一个统计的结果。
我们在报告里试图去解释它后面的机制,一个国家投资健康,投资医疗卫生领域,看上去是花钱的一个事,为什么反倒使得这些国家在后期经历了更高速的经济增长?我们发现能够解释的这些机制和前人的研究还是非常一致的。从apec国家经济体里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投向医疗、卫生产业的比重率大,更有助于就业的提高、更有助于家庭消费的提高。
金融界: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政府的公共财政如果向医疗卫生服务业的投资比较大,还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国恩:
一方面是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建立相应的由政府支持的、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医疗保险项目上去进行。如果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比较好,就会使得我们一般的百姓,能够把用来保障他未来的医疗服务的储蓄转变成购买相关产品和服务用于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能提高他当前的消费水平。同时,与医疗健康服务相关的很多领域,都是一些小企业和民众可以参与的,它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小企业,甚至包括个体户能够参与到这样的经济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