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哲学家王艮曾留下一首著名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此诗通俗易懂。但值得仔细玩味,尤其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是越发体验到其间的精微玄妙!如此修学之乐,当为率性之乐,人间至乐!怎不令人心生向往?
某天,和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朋友甲随口说起刚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学习归来,那里针对企业家设置的emba课程非常不错,受益匪浅。我一听,赶紧对她说:“能不能介绍我去读?”
旁边的朋友乙看着我,一脸同情状:“巧仙读书读疯了。你让她歇歇吧,别给她推荐了。”
大家都善意地笑了。
我不太清楚别的企业家,他们的常态是什么。对我来说,只要能让我不停地读书、学习,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这绝对不是刻意做出来的姿态。只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大,我越发觉得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而周围优秀的人又实在太多。最可怕的是,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我更努力。
这让我心里有些发慌。
而我只有停驻在学习的状态中,这种焦虑感才会稍稍平息一些。
追溯起来,自从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第一次正式的学习是在1994年。那时的我正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守着自己的小摊位,尽管生意蒸蒸日上,自己在市场圈子里也已小有名气,但少时未竟的学业,总是让我心生缺憾。加上当时保健品行业的异军突起,整个市场面临重新洗牌,未来的竞争将会越发激烈。如若仅凭既有的经验,我担心自己将会无力应对。我急需让自己饱满起来。
那时,偶然一次听到有人说,中央党校针对全国范围内的个体经营者开展培训,我二话没说就跑去报了名。
当时主讲人是一位陈姓教授。印象特别深的是陈教授一上来就抛出来一个观点:“私营企业永远都是社会力量的补充”。这句话让当时才疏学浅的自己甚是不解:“怎么可能是补充?在小商品经济刚刚强势崛起的义乌,完全可以称为主体了!”
尽管脑中存有疑惑,但终究心怯,不敢走上去跟教授进一步讨教。课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聊天,有人问我:“你学的是什么专业?”我顾左右而言他,内心尴尬到了极点。也因此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加倍努力,补足自己所缺失的。
为期一周的培训结束后,对于接收到的很多知识尽管还懵懵懂懂,但我能清楚感知的是,在我的面前,正有一扇门在缓缓打开。
回来后左思右想,越发感觉到自己对于知识的欠缺,而越琢磨越觉得“重返课堂”的诱惑力竟然如此之大!说白了,我就是非常享受那种学习的状态。这时,朋友介绍说杭州有针对经理人开展的培训课程,我就又乐癫癫地跑去上课。
第二年,中央党校继续开课,我再次丢下正做得红红火火的保健品代理生意,去到北京上课。巧的是,依然是陈教授授课。陈教授一看到我,就亲切地笑了,说:“你能再次来,我很高兴。”在课堂上,陈教授还大大地将我表扬了一番:一个个体经营者能有如此努力学习的意识和意志,真是难得!
实在令我受宠若惊。
时过多年,我再回想起来,心中更多的还是感激:感激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在彼时给予我的那份信心,也树立了我从此持续学习的决心。
那次培训结束后,陈教授特意邀请我去他的家里做客。我满心欢喜又战战兢兢地去了。教授的家里出乎意料地朴素,但给我最大震憾是他家里有整整一面墙拿来作了书柜,里面满满登登塞满了书!
我无法言喻自己当时的感触。有震惊,羡慕,不可思议……
那份感触前所未有。
那些年,我已经赚了足够多的钱,自然也见识过足够多的钱。去结货款的时候,通常都是拎个编织袋(乡下装化肥的那种袋子),将收来的钱随手丢进去,提起来就走。从来也没觉得有多大感触。但是这一刻,我呆呆地面对着那满满一墙壁的书,却如同被一道闪电击中。
从小到大,在我的家中,甚至连一本连环画都找不到。我一直记得小时候,为了哄弟弟安静下来,我经常跑到邻居家里去借几本小人书来读给弟弟听。
我读得津津有味,小弟听得兴致勃勃……
此刻,那扇本来在我面前缓缓打开的门,突然之间全开了!我倚门而立,看到了一个芳香四溢、缤纷又寂静的后花园。
那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
虽然在那时候“学习”的意识已经觉醒,但缺乏正确方向的引导,完全不成体系的。而且在上世纪90年代,面向社会的大范围培训、学习机会非常少。我有意结识了很多教育界的朋友,通常都是听说哪里有合适的课程,我就风风火火地投奔过去,一如散兵游勇般。
那些年,虽然照顾在生意上的精力少了很多,但对于学习也算是没有停止过。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2007年才出现了转机。因为在这一年,我进入了中欧商学院,接受系统性的学习。
当时中欧的课程设置结合了最前沿的国际管理教育经验,但又植根于中国本土化商业实践,将转型性学习的理念融会于教学之中,尤其令人感佩的是,它注重全面提升领导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
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恩曾经在这里的这段学习经历,因为它先进而独特的教育理念,甚至直接影响了我日后面对企业的每一步重大转折时所作的决定。
在中欧,集结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内的精英大咖,几乎每个人的名字你都能时常从网络、媒体上看到。第一次同这么多优秀的人站在一起,我并没有心生羡慕或是自卑,事实上,我根本来不及花时间去思考我的这些小情绪。在那里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每一天都让我无比期待,因为我清楚过了今天,我又会比昨天进步一点。
我就象一头饥饿的黄牛,一头扎进了碧油油的青草堆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就是一套独立的体系。尽管那时候我的森宇在行业内初露头角,但我从不敢有丝毫懈怠,尤其到了这里,见识到那些比我成就太多的行业领导者,都还在俯下身子认认真真地学习,谦逊地向教授或是其他人请教。
越优秀,越努力。我再次领略到“学习”的力量,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里,我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我不再是那个倚门而立的羞怯姑娘,而是大大方方地走进去,采菊摘桑,含英咀华。
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加上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尤其开始注重起内向的独立思考,对于知识的接收到转化的时间大大缩短,学习效率也因此而提高,其势头更加的一发不可收拾。
去清华五道口读emba、去第四军医大学读硕士、去哈佛商学院领略世界级的大师智慧……每年平均有100天的游学时间,每天最起码保证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另加1个小时练习书法……
学习,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乐趣。
从前,每每看到一些有趣的书,尤其是与自己有共鸣的一些观点或思想,两眼放光,整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激动起来:原来自己并不孤独。有大师在为我背书!
到后来,已变得淡定了许多。不再单纯地被书中的思想所引导,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思考去向内探索。艺术上讲究触类旁通,在学习上更是如此。
有很多人看我经常丢下企业,全世界飞来飞去地去上课,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甚至产生质疑。一开始,面对质疑,心里也着实感到难过。后来也想开了,我学到的知识和智慧,是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学到的越多,就越有力量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做得更多,其最终结果,是成就出一个最好的自己。
我想,这才是学习最大的乐趣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