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在讨论森山健康小镇的功能区块时,一屋子人围绕其定位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现场以男士居多,眼见讨论渐入白热化,个个忘乎所以地吞云吐雾起来,顿时满室乌烟瘴气。我一边走过去开窗透气,一边随口说道:“同志们,你们别想得太过复杂了。在我看来,我只需要一个能让我发发呆的小空间就可以了。”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却也说出很多人的心声。
在日常过于喧嚣的孤独中,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人们希望能够逃离此际的所知与所有。去到除了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然后卸下惯常的伪装,成为另外一个我,并以此得到休息。
似乎不能简单地将其定义为“逃避”。这只是关照“内心”的一种反应和做法。通常,我们所接受到的现代文明都是教我们去追逐思想和投射,但即便在讨论“心”的时候,所谈论的最多也只是思想和情绪而已。至于那个真正的“心”之内核 ,没有人真正看到过。而发呆,就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窥见的可能。
发呆,有点类似于“禅坐”,但相比于禅坐的清寂,发呆更多了一份自由和丰富,也更为寻常一些。它是无边无际的,可以空无一物,亦可以层出不穷。是一个完全随心所欲的过程。如同思想之流在千山百川间游曳。但发呆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在这些变幻莫测的思想、情绪流动之处,会突然不经意地显露出一道天光:整个人霎时便被这道光所照亮。
有一次,我在杭州举行为期两天的集团中层干部培训会议,在最后一天的晚宴中,因为大家难得聚在一起,气氛融洽,便贪多了几杯酒,原定的回程计划也因此取消了。回到宾馆,喝下一大杯滚烫的铁皮枫斗冲剂,然后独自坐在外面临湖的阳台上。
尽管时值处暑,但此地坐落于青山碧水之间,环山望湖,视野开阔。夜幕下湖光潋滟,水雾氤氲,直是令人如临仙境。一抬眼,泠泠一弯上弦月,挂在黛蓝夜幕下。
歪坐在椅子上,任视野没有边际地游离。心底如释重负般地轻叹一声。这是接近于幸福般的轻叹。
我能够清清楚楚地感知到此际的美好,那是真实可触的美好,拥有着一种天鹅绒般的质感。我甚至在心底一再提醒着自己需要珍惜的美好。但不记得当时头脑中想了什么。或许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任着那份虚空又圆满的感觉充斥并包围于我。
两天来的紧张与忙碌如同包袱般被彻底卸了下来……事实上,平日里我们大多的生命都是消耗在紧张焦虑的奋斗上,消耗在讲求速度和效率的追逐中,也总是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活动和所关注的细微琐事而分散开来。而发呆就刚好相反。它完全区别于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无牵无挂,没有竞争,没有欲望,没有规律,只是放任着一颗心,飘飘荡荡,洋洋洒洒,悠游于太虚之间。
却并非完全没有意识般的。可以执于一念,也可以天马行空。或许偶尔还会夹杂着一点小欢喜,或是一点小忧伤等等这些依然来自于世俗间的情绪,但却并不恼人的那种。
整个人是如同酒至微熏时的那种迷离又沉溺的状态,是一种纯属微观的,当下的,知觉的个体体验。
这时,远远地,偶有一个念头闪现出来,似一道灵感穿云裂帛而来。但因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层层迷障,待到得眼前早已消失不见。只有那么一个虚幻的影子若隐若现。闭上眼,想去追寻一些更多线索,发现却不过只是徒劳。
也不急,笃信它必还会再次出现,直至清晰。
这种体验说出来似乎很是荒谬,又无谓。不过一颗凡夫心而已,哪有如此之多的玄秒?但是,我想说的是,所有对于心性的探索之道正是源于此。(这是另外一个复杂的话题,有机会再与大家探讨)
当然,真正能够称得上享受的发呆,实则是需要在整个身心得以放松了之后。很少看到一个处在紧张和焦灼状态的人能够停下来发一场呆。因此,这也正是与“禅坐”最大的区别所在。“禅坐”是随时随地的,只要心下安定,便能把散落在不同层面的心性收纳起来,这必须是有一定修为的人才可以做到。
还有一次飞行的途中,看书看得累了,不自觉靠着窗户发起呆来。眼望外面的湛蓝无垠,看着层层叠叠的云朵就在自己脚下。突然想起来曾经看到过的一段言论,大意是说:当我们在陆地上时,看到天空有时候完全被云遮蔽,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还有其他。但在飞机上,就可以发现在云之上还有无垠蓝空。
我不禁心下惊呼:云只是偶尔地存在于天空,而并非代表着整个天空。曾经以为的似乎所有积聚着的云就是穹顶之盖,没有任何外物可以穿透或超越。但是此刻,才真正明了在云端之上还有广阔蓝天。原来一直遮挡着我们眼目的云,竟是如此渺小。
那一刻的体验是异常深刻的。在如此念想的牵引下,又想到近期来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些问题,顿时便明朗起来。就象伸手拂去乌云,澄明天空显现。人之所以困惑,往往是因为迷于事局,一“云”障目。倘若能够跳出局面,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俯视,则一切分明。
你看,发呆除了能够使人放松之外,还更有助于大脑接收到更为敏锐、准确的信息。
事实上,我更愿意将类似这样的惊鸿一瞥认知为窥见心性的时刻。哪怕只是稍纵即逝的一瞬,却能带给我无尽的启示,让我在这个熙攘世间葆有一份恬淡与从容。尽管它无法类比于证悟的豁然开朗,顶多只是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区别于日常的适情惬意,或是拥有一份独特的审美情怀。
这样岂不是更有趣了吗?